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聚焦 >消费

中公计划:民政部指导的一号民间培养项目

发布时间:2015-02-12 10:19  来源:汇视网   编辑:admin  阅读量:15861   

  2014年7月,深圳慈展会举办前两个月,浙江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创始人张炳钩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中国慈善联合执行秘书长彭建梅邀请他在慈展会上讲讲“壹加壹”。

  前两届慈展会,张炳钩都参加了,他自掏路费从温州来到深圳参展,并在小型沙龙上参与讨论,推介他的属地救援模式——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整合当地社会资源参与救援。从2007年开始,张炳钩与“壹加壹”参与200多次救灾,成为当地政府灾害救援的民间得力助手。

  但这一次参加慈展会,主办方为他买了单。

  中国慈善联合会是慈展会的主办单位之一,彭建梅以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的身份向他发出了邀请,来回路费和住宿由主办方承担。张炳钩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花了3天准备PPT,准备在全国关注的舞台上好好讲讲“壹加壹”。

  9月19日慈展会开幕,在以“构建慈善新格局”为主题的研讨会中,张炳钩作为嘉宾演讲了15分钟。台下坐着过百名听众,包括民政部领导、各地官员和公益同行,演讲结束时,彭建梅给他竖起大拇指。他后来回忆,“我们只是个县级民间机构,能在全国性慈善展览会上演讲,非常不容易。”

  其实,张炳钩早已认识彭建梅,但他没有想到,参加“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下称“中公计划”)后,彭成为了他的导师,他有了受邀登上全国舞台的机会。

  所谓的“中公计划”,指的是在2012年底,由安利公益基金会出资1000万元,与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下称“中民慈善”)共同发起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得到民政部的指导,连续3年每年培养50名公益慈善领域领袖人才。

  由企业和民间组织发起、得到民政部指导的“中”字头培训课程,“中公计划”被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称为“首个由政府指导的民间公益组织人才培养项目”。

  草根学员

  早在2011年前后,安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翔已经关注公益人才培训这个新鲜话题,她发现,公益界意识到人才不足将制约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大家都在讨论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官方同样关注慈善人才培养。民政部于2011年先后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召开社工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慈善事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社工人才培养计划。

  彭翔觉得,是不是可以办一个针对民间草根公益人才的培训?

  她找到了民政部领导和中民慈善的负责人,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中民慈善是民政部主办的民办非企业,成立于2006年,开展培训课程是其主要业务之一。“谈完后,大家都觉得挺好的,符合中国慈善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2012年底,安利公益基金会联合中民慈善共同发起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一个由官方指导,企业出资,旨在帮助草根公益人和基层服务机构成长的培养计划。

  在启动仪式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发言称,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是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典型代表”,希望其为社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的“慈善英才”。

  启动仪式后,首期培训开始接受报名,但没多久名额就被报满了。主办方对外公布的数据是,培训开班前,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录取率仅为5%!50名学员基本来自草根公益组织,社工机构占大多数。有的专注特殊儿童救助,有的侧重社区管理,有的为残障人群提供康复服务。这类机构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或多或少都仰赖政府购买服务。

  张炳钩的“壹加壹”就是如此。这是一家民间救援机构,在苍南的知名度很高。几年来,张炳钩一直和地方政府保持紧密合作,“基本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来维持机构运作,2013年100多万,2014年初步估计近300万。”现在,“壹加壹”还成立了党支部。

  筹资技巧

  2013年5月20日,首期培训班开班,第一课,讲师教学员们如何获得政府资源。

  民政系统坐拥庞大的政府购买服务资源体系,他们可以为优秀的社会服务项目埋单;而基层社会组织虽然有项目,却苦于没有资金,争取政府支持是他们获得资源的有效途径。

  但在现实中,怎么获得“订单”是个技术活。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于萌首先走上讲台,她跟学员说,政府购买服务主要集中在社区、养老、医疗、救灾等领域,建议大家提前做好项目设计和执行,以便接受承接服务;北京市民政局慈善工作处处长程立岩则提醒学员,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文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里面规定了申请流程、购买服务方向、资金使用,社会组织从中找到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订单”。

  在政府官员外,培训主办方还邀请了企业和基金会的负责人,跟学员讲解如何向企业和基金会筹资。很明显,主办方希望为基层学员获得更多资源。在项目启动时,他们公开表示,课程主要以公益慈善组织筹资与资源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

  当然,光有理论还不够,培训还设计了实战演练,2013年的实战项目是公益筹资,要求学员们设计项目,在线上线下筹资,最终成绩被纳入年度优秀学员考核中,有机会成为“TOP10”。

  “TOP10”是指年度最有成长潜质的10名学员。按照彭建梅的说法是,“TOP10”主要考察学员的慈善行为、导师评价和培训表现,由民政部领导、知名基金会负责人、业界著名学者等组成的专家团评审筛选出来,每名入选学员所在机构能够获主办方10万元资助。最近两年的“TOP10”名单都在慈展会上公布,被当作慈展会资源对接的成果之一。

  从公布的两期“TOP10”名单来看,有超过5成的学员来自社工机构。如今,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与社工机构合作解决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参加了首期“TOP10”发布会,他在台上致辞时提到,“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训计划“值得大力推广”。

  搭建平台

  既能在全国平台上展示,又能得到10万元,这固然是好事,但别忘了,资助是一次性的,以后的生计还得自己想办法。

  彭翔觉得,“中公计划”或许能够在这方面帮上一把。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得益于民政系统的支持,“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为学员和地方政府搭建沟通平台,促成他们交流。“政府需要项目,基层组织需要资金,如果达成合作,那不就是个双赢的局面吗?”

  当然,她随即补充了一句,“能不能促成合作,最终还得看学员自己的选择和能力了。”据主办方透露,“中公计划”主要搭建交流平台,“后续是否达成项目对接,也没有具体统计。”

  张炳钩觉得,这样的交流机会挺难得的,在彭建梅的引荐下,他多次参加民政部、省、市的座谈会,推介“壹加壹”的做法,“彭老师做的事看起来很小,但对我们作用很大,她跟民政部熟,偶尔在部里点评一下,也可能改变部里对我们的看法。”

  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每名学员都乐于接受这种引荐,珠海的廉小女就觉得,打着培训班的名号去找政府谈合作,“说起来有点怪”。她与张炳钩同为“TOP10”学员,现在一家社工机构工作,她更提倡的是提升个人和机构能力,通过正常渠道的招投标获得政府支持,“这种招投标是没有洽谈过程的。”

  眼下,廉小女们都已经毕业,“中公计划”也开始了第三期培训的招生。这则招生信息挂在了民政部主办的中国公益慈善网上,培训形式、课程内容和学员类型跟前两年大致相同,主办方透露,目前报名人数超过300人。

  今年是“中公计划”三年的收官之年, 2015之后,还继续办吗?

  听到这个问题,彭翔停顿了一下,对记者说,国内已经涌现出各种公益人才培训,是否还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去推,值得大家思考,“但对于人才培养,只要有需求,我们还是会继续做,但是要找到更创新的培养形式,形式可以不同,但核心是为了人才,为了推动行业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