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趣闻

东晋人物之略谈桓温

发布时间:2017-05-29 14:54  来源:汇视网   编辑:如思  阅读量:9479   

原标题:东晋人物之略谈桓温

英雄很远,像我无比敬爱的韩信,似乎只有冷冰冰的战绩。从桓温开始,对历史人物才有了一种亲近。这要归于世说新语。这里,英雄才俊,不光有历史舞台上的一幕,也有了平常生活里的一面。看他们的谈笑处事,扑来一股鲜活的气息。虽在一千六百年前,沧海又桑田了多少个来回,人与事却仿佛在眼前,在耳边。

东晋人物之略谈桓温

历史几千年,往来人物太多。桓温于我,二十五岁前,仿佛匿在历史的角落里,一无所知。也许曾勿勿一瞥,又勿勿而过,毫无印象。就像中学学过的辛弃疾词里的一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在想来,注释里必有提桓温,只是没能留意。桓温于众人,可能永远如二十五岁前的我,无从听闻。直到看世说新语,桓温的世界终于为我打开。故事一则一则地看,突然觉得桓温不正是我所期望的英雄么。他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究竟是哪一则故事,让我留意起桓温,也记不清了。最有可能的是他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时的那句慨叹: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我看中的英雄,一定心怀中国这块大地。要懂沦丧之痛,有收拾河山之志。

但也有可能是他北征,经过金城,看到从前种的柳树,已经十围时的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光阴流逝对我总有无尽的感染力,而英雄对此也同样会泪满襟。

但他触动我的远不止这些。比如这则: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英雄怀仁,强而不暴,应有怜悯之心。

登上历史舞台,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者一些精彩的话。桓温的故事是从为父报仇开始的。只身去仇人葬礼上干掉了他三个儿子。那年他才十八。

袁彦道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他有两妹,一个嫁了殷渊源,一个嫁了谢仁祖。都算人物。却对桓温说:恨不更有一人配卿!遗憾中满含赞赏。但这遗憾对桓温却不是坏事,他后来娶了南康长公主。当附马,是桓温人生中一个重要事件。与皇室的姻亲,才给了他平蜀的机会。而从平蜀,桓温的戎马生涯才正式开始。我对桓温最看中的,还是他的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在刘裕之前,他是离成功最近的。我常想他离成功的一步究竟是什么?是时运不济,过于谨慎还是其他什么?而李氏在蜀地已经经营了四十多年,根深蒂固。深入敌境,就像平蜀一样,朝廷并没有给他多少支持。他的第一次北伐是入关中,大军推进的很顺利,但却在长安城咫尺之外,选择了放弃,而原因是敌人坚壁清野,把长安附近的麦子都收割了。桓温一定是觉得,敌人只要婴城固守,自己将粮草不继。也许是长安城墙高厚,也许是民众没有支持的表现,让桓温连尝试攻城都没有。最后,只带着一些关中民众就回师了。

桓温的年代,正是石赵,慕容燕,苻秦相继堀起的时期,按孙武的说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桓温能把握的机会并不多。在这不多的机会里,桓温还要因为朝廷的忌惮而错过。石虎死后,桓温便想乘机北伐。但东晋出于制衡的考虑,将北伐交给了殷浩。而殷浩一败再败,白费了大量物资人力,一无所获。而桓温被迫在大好青春里虚度了五年,错过了石赵动乱的大好时机。所以当桓温主导北伐时,他改选了关中。我很奇怪,北伐如此重大的事,桓温能带的却只有四万人。更严重的是打到长安附近,便粮草告急了。很多人都指责桓温的不战就回师。但桓温并不见得有更好的选择。长安城高固,以桓温的兵力能攻城吗?攻城是大忌,历来优势兵力也是围城,围到你物资紧缺而投降或者打援。但围城要有充足的后勤补给。桓温粮草不继,并且取食于敌也没办法。苻秦早将郊外的麦子收割完。所以桓温也没法围城。对于一个决定坚壁清野,婴城固守的敌人,回师恐怕是最明智的选择了。后来的北伐慕容燕,情形也大抵如此。虽然功败垂成,但敢于率军深入敌境,能在平原野战中击溃胡军,让敌人守城的,恐怕举凡东晋南朝,也没几人了。

普遍的看法认为桓温像曹操,在晚年想篡位。篡逆这事像淫一样,在事不在心。废晋自代这念头有没有在桓温心中闪过,我不知道。但从事论,这纯属污陷。以桓温当时的实力,要篡位,司马氏恐怕也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而且篡位当在壮年,人在垂垂老矣时才篡位,闪失难控,那也太不理智。若要像曹操一样,让儿子来篡位,桓温就该有所铺垫。先封王,置百官。但桓温到死只是南郡公。他最后要的不过是人臣殊礼的九赐,一种虚荣而已。最为重要的是,桓温死后,爵位留给了幼子,大业交给了弟桓冲,门吏也散了一批。要篡位,恐怕权位都应该交给年长的世子。而从心论,所谓的篡位,不过是捕风捉影,是无端的臆测。桓温的平蜀,北伐竟然都能被看成是想树威,而树威是为了篡位。在这种看法下,桓温处心积虑了三十多年。那我想知道,在他能反云覆雨的时候,为何没有了后续?当年桓温入蜀时,看到长江流急,三峡险峻,感叹过一句:即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谢玄有句话,正好可以注释这句。淝水之战未知前途,人们担心谢玄会败,韩康伯却认为他会胜,理由是他好名,必然力战。谢玄知道后,很不高兴,说:丈夫提千兵入死地,此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桓温,屡屡深入敌境,前途未卜,置生死于外,此时必是一腔热血,为社稷,为故国山河。就算是刘裕,在沙场浴血奋战的那刻,他为的也是故国山河。

造成人们对桓温篡逆印象的应该是这四件事。一,桓温废帝立简文。简文年纪与桓温相当,交情甚好,也很有才望。但傀儡不应这样选择。

二,他儿子桓玄后来篡位。彼时桓温去世该有三十年了。桓温当初留给他的只是一个无权的爵位。正是对桓温的余悸,桓玄早年一直被朝廷弃用。后来桓玄的堀起,多是凭自已的能力。至于桓温名望的作用,虽然不能小觑。但篡位已非桓温授意,更非死者能制止。所以算不到桓温头上。

三,桓温曾将相一身,权倾朝野。简文帝死后,桓温来拜陵,朝臣战战禁禁,诛杀王谢大族的流言也传起来。其实彼时,桓温也不久于人世。这反映了人们对桓温篡逆能力的一种恐惧,但并非事实。司马太傅曾当桓玄的面醉酒问:桓温来欲作贼,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却替桓玄回答: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此议,裁之圣鉴。

四,桓温说过一些敏感的话。经过王敦墓时,桓温说过:可人,可人。王敦曾以清君侧为由称兵向朝廷,并攻破石头,让原先要亲率六军,以诛大逆的晋元帝,窘迫到说: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自然是权臣。但永嘉之乱后,司马睿能立足江东,建立东晋,离不开王敦的拥立。人心思乱,江南反叛能一一平定,那也是王敦的功劳。人言王与马共天下,王敦有一半作用。所以桓温虽欣赏王敦,但你并不能确定他欣赏的是哪一点。同样,桓温所说的: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此处文景说的是司马师,司马昭。两人为晋篡魏做了重要的铺垫。但司马师曾率军大败东吴,司马昭更是灭了蜀汉。桓温怕被笑的是指篡位还是功业?而他接着的一句: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说的是自己还是文景?

有两句时人关于桓温的话,我尤其喜欢。一个是袁彦道的那句:恨不更有一人配卿。恨不得再有一个妹妹,让她嫁给你。那时,桓温在早年,还没发迹。另一句是,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这是顾恺之拜桓温墓时说的。这话让我想到习凿齿的那句,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