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趣闻

【学术争鸣】纠正竹笛史研究中的一个讹传

发布时间:2017-06-07 12:18  来源:汇视网   编辑:如思  阅读量:14571   

原标题:【学术争鸣】纠正竹笛史研究中的一个讹传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对“笛”这种乐器有许多发现:浙江河姆渡出土七千年前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报告收藏战国时七个按音孔横吹铜笛;湖北随县出土战国初(公元前 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竹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伯湾一号墓(汉初期)发现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竹笛。许多音乐史研究者据此认为:“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竹笛传入中国的说法。”这样的看法在关于竹笛史的著作、论文中比比皆是,例如,张胜芳先生的《中国竹笛发展沿革探源》、王力先生的《浅谈中国竹笛技巧的南北融合》就是这样阐述的。然而,仔细研读古代典籍,却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古籍中关于竹笛出自中国的记载不胜枚举,但从来没有过“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记载;既然本无此记载,那么“推翻”也就无从谈起。实际上,关于“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竹笛传入中国”的说法完全是讹传,应该予以纠正。

一、竹笛出自中国的记载史不绝书

竹笛,民间称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它用天然竹材制成,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华美的小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关于竹笛出自中国并且是中国古老乐器的记载,可以说是史不绝书。

竹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也就诞生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至昆仑山一带生长着大量竹子,先辈就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说:“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伶伦,据传是黄帝时期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

竹笛在古代称为“篴”。“篴”的本义是“竹”,竹笛因其广泛使用和影响而取代了“篴”。《玉篇·竹部》说:“篴,同笛。”它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同样由竹管制成的箫也曾被称为“篴”,但是更被称为“竖篴”。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乐考十一》说:“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具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篴,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县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尽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间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箫和笛的主要区别在于竹笛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

以竹为材料是笛制作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已有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到了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筒也,从竹,由声”的记载。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记载说:“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一尺四寸,七孔。”这个特性,不仅使笛因为发音动人、婉回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更因为古人谓它有“荡涤之声”,而使竹笛成为西周礼乐中用来“和天地”的一部分了。中国竹笛在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之名。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战国时期)出土了两支竹篪。“篪”也是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形状像笛子。《洛阳伽蓝记》就有“快马健儿,不知老妪吹篪”的记载。同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西汉时期)又出土了两支竹笛,墓内的竹筒上还写有“篪”的字样。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试音发现与今天的音调完全一致。

上述资料,清楚地证明竹笛在汉代以前的古代中国就已大量存在,而它在汉代广为流传乃是不争的事实: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而张骞出使西域归汉时为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距今2100多年。怎么能说竹笛是由张骞引进的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是唯一产生竹笛的国家。因为,盛产竹子的地域很多,竹笛的构造也不复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地域的人们发明类似的包括乐器在内的生产、生活用品的事例很多。但是,中国古代就产生了竹笛当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如此,“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竹笛传入中国”的说法就是无本之木了。

二、张骞从西域传回了“横吹”

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班固的《汉书·张骞传》都有专章记载。应该说,这两本分别写于西汉武帝时期(与张骞同时代)和东汉明帝、章帝时期的史书,是最早撰写张骞事迹的;同时,司马迁和班固是非常严谨的史家,他们撰写的“张骞传”应该是可信的。但是,翻遍《史记》和《汉书》,却找不到“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竹笛传入中国”的记载。那么,这个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晋代崔豹撰写的《古今注》和唐人房玄龄、褚遂良等撰写的《晋书》等文献中,有关于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横吹”和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据此创作改编“新声二十八解”的记载。《晋书·乐志下》的记载是:

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古今注》的记载与《晋书·乐志下》大致相同。

以上两段记载都涉及到“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的内容,而且都涉及到张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横吹、胡乐”这四个字以及“传其法于西京”这句话。大概就是因为“横吹、胡乐”这四个字,在竹笛的产生上就造成了误解。有许多人因此而认为竹笛是由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这之中甚至包括明代著名的科学家、音乐家朱载堉,他就认为横吹的笛子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的。另外,日本的林木谦三在他那本很有影响的《东亚乐器考》一书中也坚持说:“中国笛子是从印度或西域传入的。”

但是,前引资料明明记载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是“横吹”其法啊!

著名音乐史研究专家杨荫浏先生认为:“横吹的笛,在鼓吹(横吹)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从公元前第2世纪末汉武帝的时候开始的。这可能和张骞由西域传入吹笛的经验和笛上的曲调有着关系。”杨荫浏先生客观地指出横吹笛在当时宫廷鼓吹中的地位以及笛与西域的关系。他认为西域传来了“吹笛的经验”和“曲调”,并非传来笛乐器本身。杨荫浏先生的看法值得肯定,但是,他还没有将“横吹”说清楚。

三、“横吹”不是竹笛而是军乐队

所谓“横吹”,其实有三种含义:其一,乐器名,即横笛,又名短箫。例如,唐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诗:“横吹杂繁笳,边风卷塞沙。”宋王安石《和农具诗十五首·牧笛》:“芊绵杳霭间,落日一横吹。”清陈维崧《菩萨蛮·江行》:“回首望台城,依稀横吹声。”其二,乐府曲名,用于军中。例如,《辽史·乐志》:“横吹亦军乐,与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属鼓吹令。”其三,指演奏横吹乐的乐队。例如,《南史·垣护之传》:“崇祖闻陈显达、李安人皆增给军仪,乃启求鼓吹横吹。”

虽然“横吹”确有指竹笛的含义,但在《晋书·乐志下》中却并不是指竹笛这种乐器,因为这段史料的关键是“传其法”,即“横吹”的方法。该记载接着说的是“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很显然,这里的“横吹”应该指的是演奏横吹乐的军乐队。

中国的竹笛,在汉代以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后,“笛”才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棱发音。北朝时,竹笛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石雕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

西汉时出现了源于西域古乐的军乐队——“横吹”。前引《晋书·乐志下》在“乘舆以为武乐”句后接着说:“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用者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 《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由此可知,李延年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一支胡曲素材——《摩诃兜勒》,改编成了28首(段)乐曲,作为仪仗使用的军乐,即“横吹”。这些乐曲流传甚久,直到数百年后的晋代尚能演奏其中的《黄鹄》《陇头》《出关》《入关》等10首。这种将西域音调改编为新曲的创作实践,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从这一角度讲,张骞、李延年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根据外来音乐进行加工、改编、创作的最早者。

魏晋时期,横吹乐不仅在北方盛行,在南方同样盛行,而且除了骑马的乐队外,也有徒步的。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墓中东壁第二柱上就嵌有一方徒步横吹者画像砖,上有乐工四人,戴黑帽,着袴褶,缚袴。前二人吹角,长角上昂,口端系红、绿二色的彩幡,随风飘扬;后二人击鼓,腰悬红色板鼓,右手执桴敲击。除了由角、鼓组成的横吹乐外,这一时期又出现不用打击乐器的横吹乐,以角为主,增添了笛、箫、笳等吹奏乐器。到了隋代,在这种以吹奏乐器组成的乐队中增加了筚篥和桃皮筚篥。《隋书·音乐志下》将其称之为“小横吹”,与有鼓的“大横吹”一起列入皇室卤簿中。于是横吹这种军乐队也就成为宣扬威仪的工具了。

参考资料

1.张胜芳:《中国竹笛发展沿革探源》,《衡水学院学报》第7卷第4期,2005年12月。

2.王力:《浅谈中国竹笛技巧的南北融合》,《魅力中国》2010年第32期。

3.[日本]林木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4.杨萌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5.袁静芳编著《民族乐器》,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6.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7.黎孟德:《中国艺术史》,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文史杂志》2013年 第3期

传承国乐 传播国乐

管乐飞扬 每天七点

与您有约 不见不散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牧笛| 南词| 泉水叮咚| 卖菜| 绿洲| 欢乐斗地主| 魂斗三国| 纵马长歌 | 猪八戒背媳妇| 御天九式| 大笑江湖| 牧云谣| 杀猪刀| 千本樱| 迎宾曲| 阳光照耀着帕米尔| 沂河欢歌| 扮仙| 梁祝| 江河水| 丢丢铜仔| 运粮忙| 高原上的节日| 喜讯| G大调协奏曲| 野蜂飞舞| 牧民新歌| 百鸟引| 草原的思念| 小放牛| 百鸟迎春| 姑苏行| 三五七| 鹧鸪飞| 名家谈笛| 学术文论| 笛子教学| 笛曲欣赏| 笛子资料集锦| 五梆子| 喜相逢| 雨碎江南| 问情

↓↓↓↓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