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文化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发布时间:2017-05-29 10:39  来源:汇视网   编辑:文辉  阅读量:12139   

原标题: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大司马乱入:蒯通和郦食其的较量,以蒯通的完胜结束。接下来,他将要与之决斗的,是郦食其背后的刘邦,是韩信头上的刘邦,是三分天下已得其二的刘邦。他给刘邦造成了巨大的凶险,最后却又从刘邦手上逃得性命,这是何等的传奇。文章节选自《兵仙:楚汉风云中的韩信》一书。

前文地址: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上)

五、站在站在历史方向盘边的韩信

蒯通历史上最辉煌的事情,就是劝韩信造反,虽然失败,却留下了天下的隐患,而这一事,还得从一个韩信打败龙且说起,从一个只露过一次面却名载史册的人物——武涉说起。

蒯通这样聪明的人物,当然不会让自己冲到最前面,虽然手上没权没人,更没钱,但还是碰到了武涉这样高级、千年一遇的炮灰,并加以利用。

潍水之战,韩信彻底打败了项羽派来救援的大将龙且,并一举歼灭了项羽留在大后方的20万大军,对这20万人的下落,《史记》上有一个简单而令人胆寒的记录:这二十万人一个不留,都没有回到家乡(皆虏楚卒)。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潍水之战水淹楚军

听到这个消息,一向以愤怒表达对不满意事件态度的项羽,此时却没有了一点点脾气,只强烈感到一丝丝寒气穿透厚厚的盔甲和棉袄,从脊椎骨深入骨髓,让他一口气岔成几股,平生第一次知道了恐惧的滋味。

直到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个曾经在他帐下供职的年轻人文弱身上那股强大不可藐视的力量。

他气急败坏地想要找出那些他曾经给自己的上书,但他让人翻遍了任何可能存放那些上书的地方都没有找到。他只记忆中隐隐有那几片竹签的模样,却怎么也看不清楚上面的文字。

也是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一直不相信那是事实,多次派人前去核实,他想把时间掰回到以前,不是由龙且而是自己亲自前去,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二十万大军说没就没了,他心疼。

老毛说过,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到一个更恰当的字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战无不胜的项羽显然没有这样的觉悟,所以,甚至在决战之前都没有把它当成是最后的决战,更没有心慌。

他想当然地认为那是一件小事,仍以老大自居,替人收拾局面,顺便捞点好处,但这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赌局。

为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他承受了无法估量的代价,不光是老将军的死和二十万大军的覆没,作为一个职业的军事天才,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此举对于整个战略格局的影响。

就像一盘围棋,至此,他们已完成了对自己的战略包围,之前看似平淡无奇的西魏和赵国将真正开始发挥作用,此时身陷一个大大的包围圈中。

潍水一战,失去的不光是老将龙且的生命和二十万大军,还有他的后方。身边就剩荥阳这点人手了,分兵已经不可能,要想打韩信,只能带着这些人手,那就意味着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荥阳拱手送给刘邦。

更要命的是,如今后方空虚,彭城无力,刘邦在那一带已经营多年,必然抓住这样的时机,而韩信平定齐国,彭城就在眼前,不可能没有行动。以韩信那样的锐气,彭城随时可破,一旦彭城沦陷,自己将如无本之木,早晚枯死。

当务之急,只有退兵彭城才是上策,可相持一年多时间,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撤退,而是一次大的溃败,不管对士兵、对天下人做怎样的解释都没有意义。

溃败之下,大量的士兵会离开自己另谋生路,大量的将军会出卖自己换取富贵,大量的中立派会毫不犹豫地站到自己的对面,刘邦必然跟进。

那时,自己将彻底被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前有刘邦,后有韩信,将真的陷入人间绝境。他们的网越扎越紧,最终把自己闷死在网中,而在这里,至少目前自己还占有优势,还有一线希望。

他不甘心撤兵,却没有别的办法阻止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虽然仍然拥有相对的优势,兵强马壮,占据天下的中心荥阳,但没有敖仓(大粮仓)的荥阳,就像一个易碎的花瓶,光彩夺目,却要巨额的保护经费,一旦失去经费来源,它注定破碎一文不值或者落入别人的手中。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楚汉战争的焦点——荥阳、成皋间

此时,他平生第一次感到茫然,感到无措,在据守还是放弃荥阳的问题上进退两难。

一个不起眼的文臣看到了他的困惑,跑过来说:“大王,不必焦虑,当务之急,不是放弃或者据守荥阳,而是韩信。”

这一下点醒了他,此时的项羽,就像一个溺水的孩子,完全没有了主见,有什么都想抓住,他立即问:“此话怎讲?”

那人说:“此时天下格局,已经发生转移,权在韩信,他投刘邦则刘邦赢;他投大王则大王胜。”

项羽说:“可他明明是刘邦的人啊?”

那人说:“但是他还有第三种选择——谁都不投,自守一方,如此则又是一个强齐,对我们来说,利莫大焉。

“首先,刘邦势力大大减弱,其次,客观上造成天下三分的格局。为了维持这种局面,享受它带来的果实,谁都不愿其中一方灭亡,如此一来,他不但不会帮助刘邦消灭我们,还会在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帮我们一把。

“他现在一心辅佐刘邦,那是他还没有明白自己处境的微妙变化,如果他明白了这种新的处境,在巨大的富贵面前相信他不会无动于衷。解决了当前的危机,收拾战局,天下容再慢慢图之。

“所以,现在大王不必考虑放弃荥阳,坚守荥阳,我们会有更多谈判的筹码。”

项羽一听,两眼发光,怎么平时没发现自己身边还有这样的能人?他立刻全盘同意了他的意见,让他去游说韩信。

这个人名叫武涉,当年天下太多奇人,今天我们已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就是这个武涉,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的全部,也只有这个名字。

历史的台阶太高了,很多人辉煌一生,当红一世,却连个姓也没有留下来,实力,财富,名声,这些当时看起来高不可攀炙手可热的东西,在历史的大车轮下,不过路边的花花草草,有时历史的车轮稍稍走偏,带上了它的一星半点,它终于在史册上有个蚊子大小的痕迹。

然而,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没有实力,没有财富,没有名声,当时碌碌无闻,怀才不遇,最终却名垂千古,只因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

历史并没有偏袒他们,因为他们这一件事,一句话,刚好赶上了趟,发生在牵动历史脉搏的最关键部位,最关键时刻。

武涉,无疑就是如此。

历史至此,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大到完全可以出现一种可能,武涉站在了历史的关键路口,身负使命,去推动这种可能。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项羽第一次低三下四跟人求和

不单单他,还有我们的一位老熟人,早已为此等了很久。而他们,虽然意识到了什么,却并不能决定什么。所以,对所有的可能,他们只能依赖于一人:韩信。

如果说历史是一辆大车,那么此时,韩信无疑就是那个唯一掌握方向盘的人,所有有见识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他。一些与大车行走方向息息相关的人,早已背负行囊,小心翼翼来到他的身边,用一切可能,包括财富、女人、天下,企图劝说他按照他们的意思转动方向盘。

至此,他将决定历史的走向,他的人生达到了顶峰。但是,在如此的诱惑与决策面前,韩信,你准备好了吗?

六、武涉对韩信的一波进攻

果如武涉所料,在军事上掌握精度的韩信却在历史上缺乏维度,他虽然也知道此役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却对自己地位的微妙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他此时也希望荣华富贵,享受多年来奋斗的果实,但别人都是期望比现实高,他却总是预期比现实低,所以,虽然身掌天下大权,此时他心中只有当年刘邦踞鞍下马时的一句话:“关东我不要了,谁可与我共取天下?”

所谓关东,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广阔土地。韩信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去吞下整个关东,他只想当一个齐王。当年为张耳请封,刘邦爽快地答应了,那样一个没有实际功劳的人,都能如此,可见刘邦言之不虚。

此番以如此的功劳只要一个齐王,韩信相信刘邦会满足他这个要求。但他不知那只是领导情急中的一句话,仅仅一句话而已,那句话并不是目的,当目的达成,话早已经收回。

连当时就在领导身边的张良都没怎么当真,偏偏呆头呆脑的韩信却信以为真,他显然缺乏官场的觉悟,注定要为此付出代价。恰恰此时,在他做梦的时候,武涉来了。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张良比韩信成熟多了

武涉是一个天才的判断者,却不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他知道真理是服人的必要条件,却不知道真理并不是服人的充分条件。

一个演说家,除了雄辩的口才,起码还要具备四项能力:

第一,会吓唬人或拍人的马屁,让被演说者首先从情感上臣服于你;

第二,会安慰人,颠倒黑白却让被演说者完全按照你的逻辑去思考问题;

第三,会引导人,使角色转移,并让被演说者毫无保留地认同你赋予他的新身份;

第四,脸皮要厚,适当带点坑蒙拐骗的江湖习气,说大话时义正言辞,慷他人之慨,成自己之美。

蒯通当年劝说县令将此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吓二哄三救,把一个堂堂的县令搞得七荤八素差点就认他当干爹了,他也俨然一副救世主的模样,哪有说不服的道理!

但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办法,而归根到底,是攻破他的心理防线。一旦他对你失去了防御能力,就可以用真理去说服他,最终让他走向你要的方向。

真理就像一把长剑,虽然厉害,但需要掌握使用的方法,而显然武涉并没有掌握。

所以,当他土头土脑走到韩信面前时,客套话都不会说半句,老老实实就开始了真理陈述,从“天下苦秦”说起,像一篇叙事散文。韩信不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但不管怎样且听听无妨,毕竟是老家来人。

武涉说:“当年大家一起参加革命,说好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灭秦之后,裂地封王,正义化身的项王也正是这样做的。可是,汉王却背信弃义,扰乱美好的格局,让大家都不得安宁。他举兵向东,残杀兄弟,抢了本属于别人的地盘,还攻击盟主,看他这样的架势,是不吞尽天下不罢休,他这样不知道足,难道你不知道吗?”

可能直到现在,他还不知道韩信是干什么的。

作为项羽集团中的失意者,第一批跳出项羽圈子的人,至少韩信,是双手赞同刘邦东征的。而东征的契机,就是他一手创造;东征的方法,就是他亲自提供;刘邦才得以如此顺利。今天,此人一开口就否定了这次行动,他这是想说服自己,还是来挑衅?

对这样一个没有眼色的人,韩信心中又好气又好笑,但对这位千里迢迢从老领导那里赶来的使者,他还是选择了让他把话讲完,然而第一印象如此,注定了后面再怎么精彩,这篇散文都只能得个不高的分数。

武涉接着就开始评价起了刘邦的为人——不可信。他说:“刘邦多次落入项羽手中,项羽可怜他,放他一条生路,他却不知道感恩,一旦脱身,马上就回过头来咬项羽一口,这样一条白眼狼,出尔反尔,难道你不知道吗?”

至少刘邦现在还是韩信的主子,在人面前却说人主子的坏话,武涉又犯了一个大忌,固然你说的都是事实,但是,又能怎样?何况刘邦能够落入项羽手中,还不是手下的人保护不力?我可是他的大将军!

虽然韩信口上不说,但对此人的印象已经很差,他仍然耐着性子听他讲下去,毕竟这么多年,第一次从老家来人,还专程来找自己,心中想不感动都不行。

武涉这才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就他这样的人品,你虽然自以为和他交情很深,但自比他和项王何?你迟早会落在他的手里。你之所以还能有须臾之安,那完全是项王今天尚存,你还有利用的价值。”

然后,分析他现在的处境,为他指明出路:

“当今天下,权在足下。你投汉则汉赢,投楚则楚胜。项王一旦被灭,下一个就轮到你了。你和项王乃是故交,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做一方之王呢?放弃这样难得的机会,却一定要依附于刘邦对付项王,自掘坟墓,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呢?”

虽然句句在理,但在韩信那里却是那么刺耳。他只觉得好玩,曾经的郎中,连话都搭不上半句,现在居然被称为“故交”,明明还是相国,可在他们眼里,却已经等同主子。所以,他想都没想,立刻回绝,并摆明身份,以正视听。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要说服韩信

必须先满足其傲气

他说:“我和项王,哪里谈得上故交?充其量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小卒,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才无奈离开,投奔汉王。汉王一见我,就封我为大将军,给我数万兵马,见我衣衫单薄,立刻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和我共用一个饭桌,夹菜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有今天。他那么器重我相信我,我怎能做出对不起他的事情?请你代我向项王传达我的歉意。”

话说到这份上,武涉只能走了。但隔墙有耳,在他的失败和韩信的态度中,另一位高人已经胸有成竹。比起武涉,他可谓是真正的演说家,有成功的经历和丰富的经验,他将发起第二波进攻。

站在历史大车方向盘边的韩信,此刻才体验到人世间的荣耀。

有时候,老天是那么的不公,当你贫病交加最需要别人时,没有人在乎你的生死,甚至还有人落井下石;当你如日中天,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时,他们却像吃了炫迈一样来找你,怎么也停不下来。说白了,是你占据天下的要位,和他们利益相关。

此时,不纯真的世界,各种利益漩涡,激烈考验着韩信的智慧和判断,而他的人生中,似乎并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

七、蒯通发起了第二波进攻

大家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即将展开第二波进攻的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蒯通,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很久。

上次不过略施小计,韩信便乖乖就范,一举拿下齐国,包括韩信身边的人,都没有看出端倪,何况这次是经过充分准备的?他对这次游说充满了自信。

然而,他还是小看了韩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事情会进展这么快,更没想到老将军龙且在这个年轻人面前会如此不经,这种局面曾一度失控,他知道必须改变计划,跟上韩信的节凑。

所以,这些天来他一直暗中观察韩信的一举一动寻找机会,武涉的到来给他提供了这种契机。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他决定提前发起进攻。

这是楚汉年间唯一一位在政治上可与刘邦过招的高手,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纵横家,演说在他那里只是小儿科。

这个坏老师,多才多艺,生猛无比,完全替代了广武君李左车老师的位置,以一个老翁,接连发动了三波进攻,给韩信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说实战课,让韩信头晕目眩,应接不暇。

虽然韩信最终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却无形中已受到他思想的毒害,并在日后长成毒瘤,为之送命。

第一波中,他以一个相面士的身份出现,韩信没有丝毫戒备心理,一点点被引入他的逻辑中。

但即使相面,也不老实,他装模做样地看了韩信一番,在还没有告诉韩信结果之前,先用一个排比句,排山倒海,尾随看相专业用语,巧妙地说明了正确的人生观,企图印入韩信的心中,为日后打下埋伏:“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

前两句,不过老生常谈,最关键是后一句中“决断”二字。可能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已经发现了这个青年优柔寡断的特点,会影响自己大计的实施,于是特别指出,埋下伏笔。

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命运,谁都兴奋,韩信也不例外,连忙问:“说得太好了!那先生看寡人的面相究竟如何呢?”

看着猎物自觉往套中钻,蒯通表现出一个大纵横家放长线钓大鱼的从容气度,他让韩信遣散了身边的人,神秘叨叨地对他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还暗藏杀机;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表面上说的是前面和后面,实际上说的却是顺从和背叛。你说他造反,他说他在看相,你说他看相,他又怂恿你造反。真是高人,看相都用上了双关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水平。

韩信有点警觉,问:“你什么意思?”

看到意图已经达成,他又回到了武涉的路线,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历史散文家,虽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但话以别样的方式从他口中说出,却格外发人深思。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蒯通说韩信造反

他也从天下发难谈起,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翻大秦的帝国主义统治;而后来,楚汉之争,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的转移,变成了谁胜谁负谁王谁寇的问题。

天下百姓已经为此肝脑涂地,父子相继暴骨于中野,无人埋葬,哀鸿遍野,急需一位能人出来扭转局面,解天下之倒悬,救人民之苦难。

首先看项羽,追亡逐北,兵临荥阳,威震天下,然困于京索之间,不能再进一步,到今天三年了。

(其实,哪有三年?从第四年六月,到今天第七年初,只不过跨了三个年度,满打满算才一年多时间,演说家的信口雌黄由此可见一斑;所谓京索之间,那早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中间多少个比之还大的胜利,却单单只说那一单,只因为那是韩信的功劳,韩信听了心中能不舒服?虽然都不是现实,但似乎又是那么回事,你还无法驳斥他,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再说说汉王,将兵数十万之众(哪有这么多),踞巩洛(对了,这才是事实,此时项羽已占领荥阳成皋),阻山河之险,然一日数战(夸张了),无尺寸之功(能堵住项羽就不错了),连接丢了荥阳、成皋,跑到宛、叶之间避难(为什么不说跑到修武夺取韩信兵权?看这尺度把握的,真是令人叫绝!)。

“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言下之意,他们已经都没有指望了,接着,他才抛出了问题,一个天大的问题,光荣而无上:“他们攻坚挫锐,连战粮竭,谁都不能拿谁怎么样,谁都无法收拾战局给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那么,谁能给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呢?“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谁是“天下之贤圣”?“只有将军您了!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怎么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将韩信摆在救民于水火的高度,韩信对此话并不反感,对这位信誓旦旦为天下老百姓着想的人的动机也不能有半点怀疑。但蒯通犹嫌不够,又拍着胸脯说:“我虽不才,愿剖肝输胆,为你伟大的事业尽忠尽责,但恐足下不能用也。”

这才提出观点:“如果您真能听我的,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相互掣肘,这样谁都不敢先动,天下可得安宁。”

然后再进一步,他又论起了韩信的实力和齐国的地形,说齐国之霸王之国,韩信如果能以德治天下,肯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最后,还不忘稍微吓唬一下:“我听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你认真考虑。”

其实,去掉水分,和武涉的话一模一样,但从拍马屁到安慰,到引导,最后还稍稍吓唬一下,并以真理贯穿其中,真真假假,同样的话就完全认不得了。

于是,韩信犹豫了,虽然还是回绝,但已没什么底气,以致想不出更好的托辞,只好再用回曾经对武涉说过的话,但口气明显没那么坚定了,足见思维的凝滞,心中的徘徊。谁又能在这么大的荣誉面前而无动于衷呢?

蒯通很明白乘胜追击的道理,看到有所松动,又不依不饶,乘势发起了第二波进攻。

八、蒯通发起了第三波进攻

蒯通看到了这个缺乏父爱的年轻人对刘邦那个老男人的依恋,决定先解决这层障碍。

毕竟是高人,他没有像武涉那样诋毁刘邦的形象,而是客观地运用对比的手法让人心服口服。可是,他还是低估了韩信丰富感情在理性思维下的抵抗力。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韩信想要依附刘邦建立万世之基业完全是一厢情愿,为了证明,他开始举例,现成的例子信手就能拿来——陈余与张耳,韩信曾经的搭档和对手,同时代的楷模,最有说服力。

他说:“张耳和陈余什么关系我就不多说了,当时他们何等地让人羡慕,可就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交恶,从此不同戴天,为天下人所笑。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竟会如此呢?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现在你和汉王恐怕没有这样的交情,而他五次三番夺你兵权,你也有时候不听他军令,你们之间的矛盾又何止鸡毛蒜皮?如果你还坚定地认为汉王不会害你,那就是执迷不悟了。”

这是交情,然后是忠信,前人活生生的故事就在眼前,辅佐勾践的大夫文种、范蠡,忠信度如何呢?然终不免于一死,为什么?“野兽已尽而猎狗烹也。”

交情不如张耳陈余,忠信不如范蠡大夫种,却想要万世平安,可能吗?这还不够,他又从客观的君臣着眼,提出“功高天下不赏、勇略震主身危”的观点,将韩信这两年来辉煌战绩一字摆开,明明白白地指出:“你以今天的威势,投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你还想怎样?”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假使蒯通说韩信成功

三国演义提前上演

最后总结:“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言下之意,就是说以你的实力和地位,再也回不到当年的马仔时代了,你必须改变实现身份的转换,身份和实力相称,才能避过此祸,不然必受其殃。

从吹捧到威胁,从拯救天下到避祸求生,他说话比韩信打仗还猛烈,在这样的穷追猛打下,韩信逐渐蔫了下来。他不再一口回绝,因为他已经没有了主见,但他深知此事事关重大,不能草率决定,便说:“你先不要说了,容我再想想。”

这一想,想出了问题,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九、蒯通发起了第四波进攻

等了几天,一直没有等来韩信的消息,蒯通决定发起再一轮进攻,也是最后一波,成败在此一役。

不知道韩信这几天是怎么过的,他从来倾心于兵法,心无旁骛,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做不了的决断。可是,他不知世间竟还有这么多道道,在这些道道面前他显然疲于应付,虽然创下盖世的奇功,但他的心灵纯净无比。他无法说服自己否定这些道理,但又情知这是一条不归路。

他自忖一生,从来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想做一个职业军人施展平生才能,但成王的机遇却不期而来,尤其在蒯通的嘴里好像不接受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为此,他惶恐不安,寝食难宁,这已不在他所能独立承担的范围之内。

这期间他可能找过他的老师广武君,广武君这次也一起来到了齐国。自从上次请教之后,经过长时间的相处,韩信潜意识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一位长者。广武君可能从他对这个年轻人的理解上给了合理的建议,不同于蒯通,所以韩信虽然依旧犹豫,却打消了那样的念头。

当蒯通再一次走到他的面前看到他依然犹豫的神色,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好在曾经打过伏笔,现在姑且用上,开始围绕犹豫的反面“决断”做文章,这是最后的希望,也是这位纵横家最后的挣扎。

他告诉他,机不再来,时不再得,决断才是处理事情的唯一正确方式。在千年一遇的机会面前,不早作决断,必然错失良机;如果决断,就要执行,决断而不敢执行,乃百事之祸也。接着连用一段古训,说明决断和执行的重要性,劝韩信赶紧决策并快速执行。

最后,用一段颇有诗意的感慨结束了自己的演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君详察之。”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这段话饱含深情,是一个心计千重、城府通天的人的感情,他希望以此感动韩信。但深陷犹豫之门,一心惦记刘邦承诺的韩信并没有为此而感动,他可能认为通过合法的手段就能得到,为什么还要冒生命的危险去造反呢?终于还是辞绝了蒯通。

善念战胜恶念,蒯通纵横家的理想宣告破产,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可能不是蒯通的本意,但这么重要的话说出来就收不回了,更何况是如此高水平富有煽动性的话,恶的种子已经留下,刘邦那里多的是恶的土壤,注定时机成熟,破土而出,让这个青年万劫不复。

当然,现在说这些尚早,当务之急,是蒯通何去何从。

当年是两个人,安期生飘然而去,做了神仙。如今,演说不成,涉世太深,神仙的大门已经对他关闭。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文史宴

蒯通的好友安期生

已经成仙了

而苦心孤诣的结果,却是在世间埋下了太多隐患,即使这个青年人心地善良,不把他拿去请赏,项羽大势已去,异日刘邦称王,这个青年人必定成为牺牲品,清算起来,难免会追究到他身上。

教人谋反,诛灭九族。

他身陷困境之中,但作为一代纵横家,他并不慌张,只用四个字,就轻松化解了这一切,虽然没有安期生逍遥,却也乐得自在。

这四个字是“佯狂为巫”。一仙一巫,谱写纵横的余绪。

十、蒯通的动机

一直以来,对蒯通的动机,众说纷纭。

这个人,我们只知道他是齐国人,身负天下的绝学,却没有相应的经历,只在情急时出来保护一下自己的家乡,随即成功隐藏于乱世之中。

但他又不是隐士能看破世间的红尘,当项羽来时,似乎看到了某种希望,又破壳而出,但当献言不被采用,没有任何的纠缠与等待,果断放弃,一隐又是数年,他的心坚如磐石,直到韩信踏上那片土地。

他仿佛对世间没有期盼,却又似乎有太大的期望,他似乎在意于百姓的安危,又似乎着意于历史的轨迹,他的话语真真假假,他的行为神乎其神,从而让你最终不明白他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凭他惊人的眼力,那么长时间的默默观察和贴身相处,他不会不知道韩信的性格,对未来的事情,他应该能料出一二,却一改往日的作风,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为此佯狂为巫。

他可能隐隐感觉到,这是最后的机会吧,他想抓住。

但这也只是一种假设,直到此时,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来头,更无从研究他做事的动机,只从他的言行举止中,推测他有可能是一位纵横学派的人物。

纵横学派,如前文所说,是乱世的搅局者和操纵者。可经历了秦朝,统一已成为一种趋势,注定了它成为战国孤臣孽子,和当年的寄食者们一样被历史抛弃。

他对刘邦心理的把握,对韩信命运的推测却是那样的精准,但这已不是他们的时代,虽然看得清清楚楚却无法改变,只能活得不清不楚。皇帝很快就位,没过多长时间,果如他所言,韩信从最高处一路跌落,直至被杀。

韩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想到了他:“恨不用蒯通之言。”这个傻乎乎的年轻人,到死都没明白,却无意中把他揪上台面。装了十年疯还是没能躲过这一劫,刘邦似乎也认识他,他被带到了刘邦的面前,刘邦只给他一种选择:烹。

这是最残忍的刑罚,刘邦要让他为当年的行为付出最残酷的代价。

但是,两个大人物面对面,不用太多的客套,他太明白刘邦心中的想法,虽然一个贵为天下之王,一个贱为阶下之囚,但精神世界没有贵贱之分。对纵横家们来说,世间最强大的,是思维,是语言,只要有此两样在,足矣。

他只一句话,就替自己解了围。非但如此,他还在替自己解围之前小小调戏了刘邦一回,刘邦却爽快地放了他。

这就是一个纵横家的水准。

因为劝韩信独立对项羽有利,有些人以他曾经向项羽进言为依据说他是项羽的人,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这样理解似乎太小看他的理想和水平了。

我更愿意把他想成是一个过时的纵横学者,怀抱灿烂的理想,追忆前辈们的辉煌,对世间名利没有任何企图,只想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历史的格局,这是一个纵横家的职业追求。

作为乱世的操纵者,他们不可能事必躬亲,皇帝有大量的臣子可用,但他们没有,只能自己去发现世间的能人,并想方设法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行事。

通过观察,韩信无疑是最佳的人选,他没有野心,只懂得打仗,却无意中掌握了令所有野心家都发狂的历史这架马车的方向盘,通过他,不但可以改变天下的格局,还可以尽可能多地加入自己的元素。

这对一个纵横学者来说太具诱惑力了,多少前辈可望而不可即。无论是对百姓的关心还是对韩信的保护,无不出于这一点,可他还是低估了刘邦的影响力和韩信的忠诚度。

于是,他失败了,在最关键的一步失败,虽然失败,但他努力过了,并使这一切险些成为可能。

他死而无憾,历史清晰地记下了他的努力。

欢迎关注文史宴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