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文化

三丰评《未来镜像》:棱镜中的中国科幻

发布时间:2017-06-22 13:50  来源:中华网   编辑:夏冰  阅读量:12685   

三丰评《未来镜像》:棱镜中的中国科幻

《未来镜像》

微光计划、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姚海军、[美]尼尔·克拉克(Neil Clarke )主编

(美)刘宇昆(Ken Liu)、朱中宜(John Chu)、言一零(Carmen Yiling Yan)

棱镜的第一面是译者,它折射出的是译者笔下的中国科幻。

如果要问微像翻译计划最核心的资产是什么,那毫无疑问是译者刘宇昆。他对中国科幻输出战略起到的推动和桥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已发表的25篇作品中,刘宇昆作为译者的就有11篇,整个译者团队也是他一手组织甚至培养起来的。刘宇昆的译文当然有口皆碑,海内外研究刘译的论文都已看到好几篇。而其他几位译者(朱中宜、言一零、Andy Dudak等)也都有译笔上佳。在访谈中,刘宇昆曾多次强调,翻译最有挑战性的部分是如何文化差异的跨越。读《未来镜像》中英文对照,我们处处可以见到译者们尝试沟通中西文化、传递原作神韵的匠心,很多地方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光》的译文。陈楸帆的原作文字元气十足,有一种北京雅痞的味儿,以局内人的身份对于中国互联网创业圈的辛辣讽刺也让人看得十分过瘾。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好几重挑战。刘宇昆不负众望。他一方面精准地翻译了与互联网相关的术语和俚语(猜一猜“有真相”和“爱Fo图”的英文名叫什么?)。更为难得的是,他以精悍绝妙的文字几乎还原了陈楸帆的京痞神韵。有国外评论者特别点出,“原作的绝大部分幽默在翻译中得以保留”。比如下面这小段:

媳妇儿问我干啥呢。我说烙饼呢。她给了我一脚,要烙地板上烙去,别跟老娘这儿演擀面杖。这一脚踹得我神清气爽茅塞顿开,我顿时有了主意。

My wife asked me what I was doing.“Rolling dough for pancakes,” I said. “If you want to do that, get on the floor. Don’t pretend you’re a rolling pin inbed. I’m trying to sleep.” The kick managed to free my clogged neural pathways.Instantly, I was inspired.

读刘宇昆的译文我保证你不会有磕绊的感觉。读完之后,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神清气爽茅塞顿开”。

棱镜的第二面是读者,它折射出的是国外读者眼中的中国科幻。

这个翻译计划第一次公开亮相其实是2014年9月Neil Clarke在Kickstarter发起的众筹。众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473位捐助者筹集12835美元,远超筹款目标7500美元。国外读者对来自世界另一端科幻的兴趣之大超乎任何人的想象(注意此时《三体》英文版尚未上市)。

其实更早一点的时候,国内的一家公司曾运作翻译刘慈欣的多部短篇小说并发表在亚马逊自出版平台。但因为平台的关系,小说在英语科幻界几乎悄无声息。而微像的这个翻译计划之所以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larkeworld杂志在业界的地位。一个最简单的事实:科幻行业杂志《轨迹》每期的短篇小说评论专栏只会选择几家杂志作为评论对象,Clarkesworld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在Clarkesworld上发表的中国科幻小说都会或多或少引发科幻界的关注和评论。(在这里不得不说,我还是很羡慕国外科幻圈的评论氛围)。

说起来,我很喜欢去翻阅国外读者对于这几年译介出去的中国科幻小说的评论。正如国外读者把中国科幻看作是一个新鲜的东方视角,我常常也能在他们的评论中找到解读我们原本以为早已熟悉的作品的新角度。

比如大刘的《圆圆的肥皂泡》。我们都曾被其中极具想象力和画面感的科学构思所震撼。国外的读者也不例外,评论中也少不了“惊人惊叹的意象”这样的评价。但好几位国外读者都提到,更让他们难忘的是文章中表现的圆圆和父亲之间“完全不同世界观的代际碰撞”。有一位读者特别强调,是父亲而不是圆圆想到用肥皂泡远距离运水这个安排,出乎他的意料却又令他感动到无语凝噎。

《未来镜像》没能收录一些精彩的西方读者评论是一个遗憾。但有心的读者(或研究者)可以去自行搜索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得。

棱镜的第三面是西方世界,它折射出是外国人读到的中国未来想象。

这些想象中,有奥威尔式的反乌托邦(《安检》《以太》),也有人定胜天式的工程奇迹狂想(《圆圆肥皂泡》);有新技术泛滥而伦理尚未准备好的未来社会(《留下她的记忆》),也有人类与AI机器人相处温情脉脉的世界(《格里芬太太准备今夜自杀》)……

郝景芳在《祖母家的夏天》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这样一个道理:“(现在发生的事情)产生价值的时刻是未来。”三年前当微像向Neil Clarke发出第一封邮件时,恐怕他们也没有想到这粒看似不太靠谱的思想种子能够顺利地生根发芽,在三年后的未来结出累累的硕果。

作为中国的科幻迷和读者,在为本土优秀作品的输出感到欢欣鼓舞、与有荣焉的同时,不妨也试着把自己放到输出接受者的位置,去阅读译作和评论,从中获得新的体验和收获。棱镜下的中国科幻也许会让你如此感叹:“原来它竟有这样的五光十色!”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