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文化

马志丹:独行于纪录片战场的双面骑士

发布时间:2018-03-12 10:35  来源:营口热线   编辑:文辉  阅读量:12805   

《中国梦·创新动力》第二系列

《中国梦·创新动力》第二系列每集45—49分钟,11集,大体量制作。于3月5日起逢周一周二晚22:10在广东卫视播出。第二系列播出后,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将以DVD光盘形式出版《中国梦·创新动力》第一系列、第二系列共15集内容。

该系列为首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的纪录片,主题靶向“中国智造”“中国创新”,拍摄跨度3年半至5年半。选题立足当下中国正在深入推进的创新发展战略,聚焦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下的创新创业浪潮,体现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探索与追求。故事中的人物历经磨砺,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质,他们努力领先时代,充满热情、胸怀与责任心。

下而扎根饮泉——

立足生活,高于生活

为什么马志丹的纪录片能立住脚跟?

从2004年为南下广东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群体造像的《人在他乡》,到以弘扬正能量、唱响中国梦为主题,表现普通人个体中国梦的奋斗历程的《追梦在路上》;以“青年代际”“拼搏有为”为突破口,讲述新时期各行各业中80后、90后年轻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与行为风貌,突出党性与人性双重光辉的《我们的青春》,她的作品,始终坚持人文情怀,镜头对准普通人。

马志丹工作室创作的纪录片,用时间记录了人生进程,叠印出人性的光彩。

“不要认为一提主旋律,就觉得这种节目不好看,关键是要做出人性。”她一直强调,也一直在践行。

马导在2004年创办的《人在他乡》栏目,曾享誉全国电视界,获得130多项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奖项。

近六年来,马导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扬和嘉奖,“马志丹工作室的最强项,就是擅长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尤其是人物题材纪录片”。

为什么人物题材纪录片的金字招牌能一直闪闪发光?马导一直在贯彻这样的理念:“当你真正脚踏实地,扎根内心深处,在朴实中见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把纪录片做到既接地气,又有深度、有温度,再没有什么大风大浪能将你冲走。”

就如《中国梦·创新动力》第二系列,故事人物来自不同行业领域,选题从秦晋黄河大峡谷到雄安新区,从苏杭天堂到宝岛台湾,人物身上具有创新理念、奋斗精神与赤子之心。

上能凌枝云霄——做新形式的开拓者

2017年,纪录片发展迎来黄金时期:很多企业不再投一亿、两亿、三亿的巨资到综艺节目了,反而是投一些小切口,几百万、一千万或者几十万的纪录片。

“在商业纪录片风口到来时刻,纪录片创作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坚守。你要看负责人是什么样的人,要看他的立场、心智、情怀,决心要做什么事情。假如他是贪图商业赢利的人,那肯定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我是不可能这样的。我有33年电视新闻人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做正能量的传播者,我怎么可能会被这些牵着走?”

早在2004年夏天,她就提出了“时间就是重量”这个纪录片创作的守恒理念,对有价值的选题实行档案管理,这是一个用时间换取故事的过程。如今,她不再囿于这一个优势,不断地拓宽题材思路,纪录片《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正是其中一部高品质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全片创新运用“平民看展”的主体叙述视角,紧密围绕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其命惟新”的主题,结合大展6大板块展出的554件广东美术百年来的经典作品,带领全国观众看作品、听故事,体验一场向经典致敬的艺术之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传统”的传统媒体人

在现今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背景下,马导也有自己的梦想。

“说到网络视频,我心有念念;但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很想借助网络"复活"《人在他乡》这个品牌。我们不是要简单复原《人在他乡》的本来面貌,而是借助《人在他乡》锻造出来的口碑,继承《人在他乡》深度关注普通人的纪录精神、人文情怀,创新节目理念和节目形式,做一个全新的视频IP。制作短小精悍、三到五分钟的视频,放在网上,这是我最想做的。”

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纪录片不但要和网络融合,更要和院线融合。“迄今为止,马志丹工作室已经制作了500多部纪录片作品,优中选优,随时可以拿出10部纪录影片推上院线,目前,只是苦于缺乏营销团队。”

马导心里一直都把广东广播电视台视为孕育她职业诞生、成长、走向成熟的母亲。“母亲把我养育大,把我养育成一棵大树;她抱着我长大,我在里头取暖。”

对于工作室的成员来说,马志丹也是他们的 “母亲”。“工作室团队的主力是80后,而80后处正在人生"爬坡"阶段,爬事业的坡,还要爬生活这一座大山——要供房、买车、养孩子、读书。”

“母亲”的角色,决定了她必须要为团队做些什么。

以身作则的领导风骨

除了重情重义的特质外,马导还有一种独特的风骨,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对自己的信心和坚定的立场。

2018年的春节,马导和几位同事是在都江堰度过的。在她的从业生涯中,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春节在外工作了。马导对自己要求严苛,但对一起在外工作的年轻同事,她一直心存感激,“要永远记住那些与你一起度过艰苦岁月的人”。

纪录片人要舍弃很多,少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记者这个职业是高危职业,可能会面临身体的伤害。

2017年5月,为了拍摄《中国梦·创新动力》系列中的《西湖左岸》,在结束了杭州长达两个多月的拍摄后,马志丹带领摄制组赴台湾拍摄。“有几个晚上下着大雨,从拍摄地回住处的时候,过了凌晨,同事们都不敢合眼。”下午四点半从黎山高山茶场返回,三个多小时的山路陡峭险恶曲折回旋,暗夜中一不小心就会翻车落崖。摄制组起早贪黑,每天休息的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由于携带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在桃园机场赶飞机回广州的过程中,拖着电池箱的马导,在机场重重地摔了一跤。“当场半边脸肿胀淤青,两个膝盖摔伤。”到达广州后第二天上午,她去参加南派纪录片十周年研讨会,打粉底都遮不住脸上的淤青。“春节前,时任台长张惠建有些生气地给我下了通牒,马导你周六周日一定不能再工作了。假如你不加班,我最高兴。”

“我们的团队不是为了钱来干活,而是因为他们有集体荣誉感。这是马志丹工作室品牌带给大家的荣誉感。”

不囿于“南中国”,纪录片发展正当时“工作室不应囿于"南中国",马志丹工作室是属于中国的、属于纪录片界的。”

2018年,马志丹工作室的重点策划是《四十年:美好生活》。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崭新的时代内涵: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生活和精神满足的向往,追寻自我实现和精神强大。

《四十年:美好生活》,全片策划以知识改变命运为主线,截取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重要节点,融入人物故事之中。工农兵学商艺六个类别,通过描述人物现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岁月,表现各自的精神境界和对时代的新感悟,凸显改革开放下中国人的精神飞跃。

马志丹,她如一位随时准备战斗的双面骑士,闪亮而坚硬的铠甲下,疲倦的血肉之躯包裹着她守诚如一的灵魂。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