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影视 >电视

用电影留住传统戏曲“原汁原味”

发布时间:2017-06-23 10:37  来源:东方网   编辑:安靖  阅读量:14097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一段京剧舞剑惊艳中外嘉宾。台上京剧演员史依弘与巨幕上3D电影《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同步起舞,银幕上下云鬓剑影交相辉映,京剧之美扑面而来。

传统文化的热潮蔓延至大银幕,今年电影节应观众需求,特别开设戏曲电影单元,《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乾坤福寿镜》《谢瑶环》《萧何月下追韩信》《勘玉钏》等将陆续上映。而这几部作品也是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京剧电影工程”首批完成的影片。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近三年来,又有62部戏曲电影新作诞生,3D、全景声等最新科技被运用在拍摄之中,更多电影语汇也为戏曲的当代传播发挥作用。

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百年不解之缘。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影片———由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1949年后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则是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舞台到银幕,戏曲电影让一瞬的精彩凝驻在时光之中,让流派艺术和经典剧目得以保存下来。专家认为,这一过程完成的不只是艺术载体的转换,而是借助电影,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且通过大银幕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

进步的不只是技术,更有艺术观念的整体升级

戏曲电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诞生越剧电影《红楼梦》、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评剧电影《花为媒》等一批经典作品,使得中国地方剧种在世界华语地区引起强烈反响,一批戏曲表演艺术大家也被更多的观众瞩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说:“如今,传统戏曲与当下最新的科技相结合,更是产生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戏曲是声腔的艺术,过去录音条件有限,留存的声音扁平而多杂音,如今全景声的运用,能够让流派在每个吐字细微的处理都展现无遗。院线商业片中,3D技术是为特效增加逼真感的“利器”。在戏曲电影这里,身段展示和武打场面能给观众更强烈的震撼。比如3D《霸王别姬》中刀枪剑“刺”出银幕,让人眼花缭乱,武生们如同在观众席里腾跃空翻,而身后背景乌江之水与群山云海层层叠叠……

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上海出品的戏曲电影在国内外引发关注,甚至拿下电影的专业奖项。

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向世界,荣获2015世界3D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去年,昆曲电影《景阳钟》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先进影响作品奖(3D电影)优秀奖,今年电影节展映的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已获第12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戏曲电影”金天使奖。

如果说技术提升是硬件辅助,那么艺术观念的提升则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特别提到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影片一开始按照历史真实来拍,随着剧情推进,戏曲写意的色彩越来越浓,导演郑大圣在电影中更多地运用了间离的艺术手法,在影片中观众甚至可以看到穿着现代服装的乐师,让观众更加明确这是在演戏。”在荣广润看来,电影所呈现的“写意”有两层意涵,一层是符合戏曲写意的特点,第二层是于成龙虽是古代廉吏,其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故事本身的当代性也透过这个手法展现出来。

新时代新课题,让电影与戏曲互为借鉴滋养

当舞台艺术转化为影像艺术,角色细腻的情绪塑造是最显著的变化与亮点。“舞台上观众离得比较远,要求演员的动作更为夸张。而到了镜头前,特写镜头下的表情则要收敛和含蓄,更要准确。”作为今年电影节上将展映的京剧电影《勘玉钏》主演,荀派演员熊明霞这样说。

新的时代,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仅仅透过镜头将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搬上”银幕,只是忠实记录显然不够,不同的剧目有着不同的侧重。传统的骨子老戏拍摄,首先侧重于用镜头更好地呈现程式表演艺术。比如麒派代表作《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中都有大量膛蟒、抖髯、跑圆场等高难度技巧,不宜用很碎的镜头切换展现。而拍摄新创剧目,则可以通过更自由的电影语言,呈现思想内涵。有专家提出,舞台艺术转化成电影的过程,本身也是打磨与提高的过程,这可以启发传统戏曲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如何打造出新媒体传播下的文化精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传统,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