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影视 >电视

揭秘“末代皇帝”溥仪的悲剧,电影横扫奥斯卡,中国人为何不喜欢?

发布时间:2017-09-16 14:51  来源:中华网   编辑:子墨  阅读量:17880   

揭秘“末代皇帝”溥仪的悲剧,电影横扫奥斯卡,中国人为何不喜欢?

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就与意大利合作拍摄了一部电视电影《马可·波罗》,该片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这让意大利人对中国题材意犹未尽。当时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已经凭着《巴黎最后的探戈》、《1900》等片确立了自己国际一流大导的地位,但觉得意大利已经不能再给自己灵感,想换个地方进行创作,于是中国进入了他的视线。他向中方提了两个拍摄计划,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讲述的是1927年上海工人大罢工的故事;另一个就是《末代皇帝》。中方温和地否定了第一个。

从1984年起,贝托鲁奇进入剧本创作和前期筹备工作,制订了大约2500万美元的拍摄预算,制片人杰雷米·托马斯为了保证影片的独立精神,不愿意好莱坞大片厂参与,因此向五家欧洲的银行各贷款500万美元。而美国人则觉得花这么多钱去再现一段欧美观众并不熟悉的时空,制片人和导演一定是疯了。

1985年,贝托鲁奇开始进行选角工作,对于溥仪的角色,他最先见到的是美籍华裔演员尊龙。尊龙原名吴国良,1952年出生于香港,1984年出演电影《冰人》和《龙年》,声名鹊起。贝托鲁奇对尊龙很满意,认为他具备扮演溥仪所要求的那种表现内在紧张情绪的奇特才能。但是贝托鲁奇还是本着“货比三家”的心态又挑了一圈,最后还是觉得尊龙最好。那年夏天,贝托鲁奇在洛杉矶见到了放弃国内星途到美国学习的陈冲,找到了出演婉容最合适的演员。而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贝托鲁奇最初是想找马龙·白兰度出演,不过白兰度不愿意远赴中国,后来又曾考虑过肖恩·康纳利。当贝托鲁奇见到彼得·奥图时,立即决定由他来出演庄士敦,因为奥图身材高大、金发碧眼,放在红墙黄瓦的故宫和一群中国人在一起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

由于电影采用英语对白,除了扮演监狱长的英若诚,其他说话的演员几乎全部是美籍华人。次要的角色,贝托鲁奇为了增加现场的真实感,让助理满北京地寻找那种具有古老气质的演员。

剧组最大的腕儿当属摄影指导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在来中国之前,他已经凭借《现代启示录》和《赤色分子》两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被誉为“用光线书写的电影大师”。

1986年8月16日,贝托鲁奇带着他的“多国部队”在北京开始拍摄一部使他“最花功夫”的影片,剧组有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还有30名翻译。

揭秘“末代皇帝”溥仪的悲剧,电影横扫奥斯卡,中国人为何不喜欢?
揭秘“末代皇帝”溥仪的悲剧,电影横扫奥斯卡,中国人为何不喜欢?

电影《末代皇帝》画面截图

拍摄登基大典,大导演躲在房车里喝威士忌

此前,李翰祥的电影也进过故宫拍摄,而这次的《末代皇帝》则是外国故事片摄制组第一次进入故宫拍摄。更为重要的是,贝托鲁奇成为第一个进入太和殿拍故事片的人,截至目前,也是最后一个。

故宫当时对片场的管理非常严格,没有专门的出入证不让进,彼得·奥图有一次忘带出入证就被拦在外面。此外,一般的机动车也禁止入内,奥图这样的大腕也只好以自行车代步。

由于文物保护的原因,摄制组不能在太和殿的地上摆放设备,轨道、摇臂、灯架全部不能使用,因此,斯托拉罗从殿外打光,并且用手提摄影机拍摄。拍登基大典那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她本想到故宫游览,但因为拍电影没能去成。为了登基那场戏,2000名充当群众演员的解放军剃了光头,制作他们的假发使用了2200磅头发,工作人员事先花了10天时间培训了50名中国员工,使他们能在两小时之内搞定这2000名临时演员的假发和辫子。这一天的拍摄费用非常昂贵,之前就准备了六个月,贝托鲁奇看到如此多的群众演员,自己都有些怯场,悄悄躲在房车里,喝威士忌壮胆。

在拍摄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那场戏时,需要许多辆老式汽车,在中国自然不容易找到,剧组用集装箱从意大利运来了大约20辆还能跑的古董车,随行还有两位意大利技师。但是因为这些车经常出毛病,所以有时候剧组就用绳子拴住汽车,让几个人拉着车走,后期再加上发动机的声音。

影片使用了1100名学生来饰演“文革”期间的红卫兵,贝托鲁奇花了很长时间来给学生们灌输愤怒的情绪,因为当时的孩子们已经体会不到“文革”中的那种情感了。

在北京的拍摄完成后,摄制组还在天津、大连和长春取景,而很多室内场景其实是在意大利完成的。

1987年末,影片全球公映,在伦敦首映时贝托鲁奇坐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中间。王妃在看到溥仪割腕自杀、洗手池充满鲜血时,吓了一跳。因此,贝托鲁奇在下一个流血镜头出现的前一秒,用手挡住了戴安娜的视线,以免她再被吓到。在中国公映的版本中,只是删节了一些情色镜头,表现“文革”的内容全部保留。

揭秘“末代皇帝”溥仪的悲剧,电影横扫奥斯卡,中国人为何不喜欢?

横扫奥斯卡,贝托鲁奇要向中国人叩头

1988年第60届奥斯卡,《末代皇帝》获得了9项奥斯卡奖的提名,在颁奖晚会上,陈冲作为第一个担任颁奖嘉宾的中国人,和尊龙一同颁发最佳纪录短片奖。

陈冲说:“真高兴,没想到奥斯卡最佳电影会提名一部中国电影。”尊龙纠正说:“《末代皇帝》不止是一部中国片,发行它的是美国公司,导演是意大利人,作曲有日本人、美国人,所以……”陈冲连忙问道:“那么这是一部?”尊龙语带双关地说:“可以说是一部环球(美国电影公司)性的影片”。陈冲故作不解:“什么?这不是哥伦比亚公司的电影吗。”

最终,《末代皇帝》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配乐9项大奖,9项提名全部兑现。在今天看来,这一成绩仅次于《宾虚》、《泰坦尼克号》、《魔戒三部曲:国王归来》的十一项和《西区故事》的十项,与《琪琪》并列影史第五。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曲家苏聪还和日本人坂本龙一、美国人大卫·拜恩一同分享了最佳配乐奖,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人(此前黄宗沾、姜岳是以外籍华人身份获奖)。凭心而论,苏聪只写了两首乐曲,坂本龙一和大卫·拜恩的作品从流传度上讲更为广泛一些,坂本龙一还在电影中客串了有“伪满洲国夜皇帝”之称的甘粕正彦一角。

这是贝托鲁奇第一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上台领奖时激动地说:“我要感谢中国人和中国,感谢中国政府允许我去拍摄这个‘美丽的国家’,还感谢尊龙、陈冲以及许多在摄影机前后无名的中国人。我应该向他们致以中国式的叩头。这是我生命中最激动的时刻,我不能将它隐藏起来。”

不过,《末代皇帝》在当时的国内评价并不太高,有一种言论是“《末代皇帝》在国内连金鸡百花都拿不到”。贝托鲁奇承认,在历史与故事之间,他选择了故事。对于中国从1908年溥仪登基到1967年溥仪去世的历史,《末代皇帝》追求一种宏观上的写意与神似,而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考证,这一点最被中国人诟病,影片的西方化视角也让中国人有诸多不习惯。

文 | 熊崧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电影,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