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关注 >商业

敦煌莫高窟1650岁庆生:“转危为安”后的全球开放共享

发布时间:2016-09-15 16:48  来源:汇视网   编辑:笑笑  阅读量:6467   

敦煌莫高窟1650岁庆生:“化险为夷”后的全球开放共享

资料图:敦煌莫高窟

中新社兰州9月15日电 题:敦煌莫高窟1650岁庆生:“化险为夷”后的全球开放共享

今年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生日”165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官员、学者和专家在近半年时间里接二连三,通过学术论坛、文物展览、音乐会等多种方式为这处陈旧的遗产“庆生”。作为敦煌文化的什物遗存代表,最近几年“化险为夷”的这处陈旧遗产将与全球开放共享。

据史料记录,公元366年(西秦建元二年),乐僔僧人在莫高窟创立了第一个石窟,从此,山麓断崖上凿壁开窟的声响历经10余朝、1000年延绵不绝,莫高窟这座释教艺术圣殿保留至今,已历经长达1650年的兴起、废弃、再生的跌宕放诞放诞命运。

这座被誉为“文化圣殿”的人类遗产,交汇融合了世界四大文明印记,其千余年“成长”历程充满曲折。不管是“一槌定音”的开窟之艰,还是长久非官方管理状态的保护之难,亦或是眼下的机会与挑战……无不表现着“融合与创新”的连绵不绝。

“敦煌文化艺术的残暴光辉,得益于全部区域的大众自觉的愿望和千年不辍的修建,度过历史的沧桑与灾难,安然至今,她是中华民族爽朗、进取、诚敬、和平的重要见证。”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追溯莫高窟走过的1650载年华时如是说。

通过近70余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病患缠身”的莫高窟在经太长时间灾难后最终“化险为夷”,并从挽救性保护进入了预防性保护阶段。以“数字敦煌”为代表的一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也通过量种载体“飞入平常百姓家”,与全球共享这处陈旧遗产与现代科技的“攀亲”。

但是,集可贵与软弱性于一身的莫高窟也并不是“稳如泰山”。在王旭东看来,将来起码还要面临敦煌学事业的可连续发展问题、敦煌石窟保护面临自然和人为等因素威逼的问题、敦煌文化的传承弘扬方法等问题。

王旭东表示,将来的敦煌研究院,将通过敦煌石窟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速“数字敦煌”项目标实行、以“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为基础,与全球分享敦煌石窟的数字化资源,吸引国表里专家学者关注敦煌石窟。通过10至15年,使它成为一个致力于敦煌甚至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化平台。

几天前,一名伊朗专家就之外来拜访学者的身份,来到敦煌研究院进行长久的工作交流,这是将来莫高窟“开放共享”定位的第一步。近几十年来,虽然环绕莫高窟保护的国际协作项目数不胜数,但外来学者长久“驻守”尚属鲜见,这只是其“国际视野”的开始。

“开放共享是未下世界的潮流,必须让更多国际学者来莫高窟工作交流,对外讲‘敦煌故事’。”王旭东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这将促使敦煌石窟更好地加以保护、研究和弘扬,进一步提高世界遗产的开放管理水平,把一个真实、完整的敦煌石窟传承给下一代人。(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