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关注 >商业

茅台袁仁国:逆势勇进的行业“守正者”

发布时间:2015-04-10 16:22  来源:汇视网   编辑:admin  阅读量:15452   

  3月26日,由《新食品》杂志社、糖酒快讯网、凤凰网联合主办的"守正·至圣--第15届中国酒业风云榜颁奖盛典" 在四川成都第92届春季糖酒交易会期间举办。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荣登年度人物榜首,这是袁仁国继2012年登榜后,再次荣膺"中国酒业风云榜年度人物"。与此同时,茅台集团重启赖茅、茅台扩招县级经销商荣获年度事件;53°飞天茅台和柔和酱香茅台醇荣获年度产品。

  此次评选过程历经22.6万多人次投票和9256次评论,茅台集团成为评选活动最大赢家。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荣登年度人物榜首的理由颇能代表白酒行业领军者的突出贡献和骄人战绩: "茅台在调整时期之下的稳健,2014年针对飞天茅台三次任务与价格的调整等一系列动作,使得茅台在袁仁国的带领下,逆势勇进,真正扛起了'国酒'的旗号,为下滑中的白酒行业撑起一片天"。这段陈述实际上也是袁仁国奉献茅台40年,带领这个老国企从计划经济年代,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这一历程的真实写照。

  临危受命 发力改革

  回忆起在茅台的40年,袁仁国曾用“临危受命”形容过自己的经历。1975年,19岁高中毕业的袁仁国进入茅台酒厂,从制酒工人做起。这是茅台酒工艺流程中最基础的工种,之后历任制曲、酒库、保管员、宣传干事、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制酒车间主任、书记、厂长助理等职务,1991年当上茅台酒厂的副厂长,1998年出任茅台酒厂总经理,也是在这一年,袁仁国与茅台的故事变得精彩纷呈。

  据袁仁国回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包掉茅台的产量,供应量从300吨,增加到700吨,最多达1000吨,企业也不负责销售;但自1991年起,内地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具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茅台作为国企,也经历艰苦的适应过程,例如1998年产量达2000吨,但在销售年度过了一半时,才只售出700吨。

  面对这一情况,袁仁国一上任就要解决以前从不曾遇到的“滞销”问题。他用三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告诉员工,“第一,茅台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第三,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该年度最后5个月,他带领团队完成1400吨销售量的成绩。

  这在许多人看来像是励志神话,但茅台近20年的市场化业绩确实有目共睹。1998年,袁仁国接手茅台时,销售额仅8亿元人民币,到2013 年,销售额已达400亿元人民币;1998年,茅台的销售量占全国白酒不到0.01%,2013年市占率为3%,在高档白酒市场更达46%至47%。

  坚守质量 情之所系

  这些数据不仅充分肯定了袁仁国带领茅台集团积极改革的成效,也展现了茅台集团坚守理念的意志。茅台始终恪守一个民族品牌的底线,就是“崇本守道,坚守工艺,储足陈酿,不卖新酒”,即使面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度被炒高的情况,也为了确保质量,坚决“不到时间、决不出厂”。除此之外,茅台集团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内展现出的先进理念,即:大品牌有大担当,以自身的努力助力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种改革的魄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全国范围内也实属难得。

  也许是赤水河畔纯朴的民风造就了茅台人热情勇敢,坚韧淳朴的性格。在袁仁国身上,能看到他对家国大义有着朴素的认识和真挚的情感,但又并不守旧,反而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对茅台酒始终保持着最纯粹的情感。袁仁国和茅台的故事,颇有种“情之所至,一往而深”的味道,相信这也是所有国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写照。

  茅台未来 尤为可期

  2014年是白酒行业深度调整之年,一桩桩牵动业内神经的大事件,无论好坏,都交织成2014年的酒业发展脉络。大事件勾画行业大趋势、大手笔彰显人物大智慧、大变化增强酒企大信心、大改革表明行业大决心。酒海沉浮,市场风云变幻,但总有这样一群人始终追寻行业本源、坚守持正精神,坚持做着行业的"守正者"。2015年,白酒行业逐渐进入新常态,作为在全国白酒行业中,创下唯一获得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和两次荣获全国质量奖于一身的贵州茅台,其未来表现尤为可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茅台,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