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影视 >访谈

当“美食+”模式遍地开花,到底哪里才是美食综艺的诗与远方?

发布时间:2018-01-24 17:04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余梓阳  阅读量:6383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让人看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而在这个人人自诩为“吃货”的当下,美食综艺的卷土重来也为中国的综艺版图增添了一份烟火气。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的,没有谁的生活可以离开“吃”,那些美食综艺也抓到了这一痛点,于是“下饭综艺”成为了美食综艺的另一个标签。

从《十二道锋味》《拜托了冰箱》到如今的《中餐厅》《鲜厨当道》《好好吃饭吧》《谁是你的菜》《茜你一顿饭》,美食综艺从电视端向网络端转向的同时,就模式而言,无论是“美食+旅游”,还是“美食+竞技”,亦或是“美食+生活”,“美食+”的模式都在对受众味蕾刺激的同时完成着全新套路的书写。

只不过仔细琢磨不难发现,太多的美食综艺都打着“美食”的名进行着“脱口秀”的实。

明星的加盟,聊不完的八卦,制造出的热门……为什么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也没有能撑起美食节目的“魂”?也许是因为那些真正指望靠节目“下饭”的受众并没有在这些节目中找到打开味蕾的那扇阀门,美食综艺似乎忘记了除了要满足那一颗颗八卦的心,除了满足社交分享的需求之外,何以真正地满足受众的胃也很重要。

“吃”是永恒的话题,

由“吃”串联的是那万千的情感

随后《食来运转》《大生活家》等均属于此类具有教科书式功能的美食节目。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节目形式的单一、内容也稍显枯燥,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收视动力,让它们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后《爽食行天下》《单身厨房》等也试图在“美食”的元素上嫁接譬如旅游、相亲等元素,让节目具有更大的能量。直到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掀起了一股“美食热”,它让人看到中华美食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让人意识到由美食可以串联起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自此之后,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都开始重视美食综艺节目,无论是购买外国版权,还是进行原创研发,一时间《星厨驾到》《十二道锋味》《黄小厨的春夏秋冬》《拜托了冰箱》《透鲜滴星期天》《谁是你的菜》《饭局的诱惑》《姐姐好饿》等美食综艺相继出现,直到现在《中餐厅》《好好吃饭吧》《鲜厨当道》《茜你一顿饭》,可以说美食综艺早就摆脱了传统的厨艺教学,而转向了垂直化的内容领域。可以说,“美食+人文+娱乐”正逐渐成为美食综艺的全新套路。

只不过在中国综艺红海,美食综艺也没能突出重围,形成现象级。有不少受众认为如今太多的美食综艺只是打着美食的幌子,内核还是不变的明星、八卦、尬聊。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7月,全国餐饮收入19567亿元,同比增长11.2%。因此在“吃货”越来越多的今天,美食综艺没有真正的起到“下饭”的效果而一直被人所诟病。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所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这需要编导的思考。《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要把挖掘到的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如果有一天美食综艺也可以做到人与美食的贯穿统一,也许人们也能在垂涎欲滴中刷新对于“吃”的认识。

在以吃为名的“尬聊”中,

美食综艺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从讲故事的方法上来说,总体上美食综艺以明星脱口秀为主线,以美食为切入口的叙事逻辑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明星们“说”的话题,从八卦逐渐向生活进行了转变。曾经《饭局的诱惑》向受众展现了中国的酒桌文化,是的,酒桌上除了谈生意,剩下的也许就是无尽的八卦;《姐姐好饿》中小S延续了《康熙来了》的风格,与男嘉宾之间的“zuo”也成为许多新闻的重磅标题。只不过随着受众的审美疲劳,这样的“八卦”还能吸引大家多久?

于是,《向往的生活》出现了,虽然它并非主打美食综艺,但是黄小厨在节目中的每一顿饭,其他MC每一次为了食材所做的努力,成为节目故事的内核,而这也表征着“生活化的叙事”成为一种讲故事的重要方法。

直到近日《中餐厅》的出现,五位明星远赴泰国开了一家中餐厅,二十天的时间,他们能不能经营好这个餐厅?除了黄晓明和赵薇的互怼,大厨张亮的厨艺成为一大亮点: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砂锅鱼头、水煮牛肉……每一道菜都让人看得如痴如醉。而在这里,少了八卦,多的就是五位合伙人生活化的餐厅日常,十分接地气。

而从制作质感上来说,如今美食综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阵营——电视端与网络端,显然两大阵营有着完全不同的制作质感。网络端方面,《饭局的诱惑》《拜托了冰箱》《吃光全宇宙》《好好吃饭吧》等节目用丰富的色彩视觉效果,用强互动性来增强用户对于美食综艺的粘性。叙事场景方面,主要都是棚内搭建的场景,要么厨房要么是适合谈话的“客厅”。

而在电视端方面,制作质感愈加向“大片”靠拢。虽然《鲜厨当道》主打的也是棚内综艺,但是《中餐厅》的出现,让人看到了在细节制作上节目组的用心。尤其是关于动画CG特效的运用,那些栩栩如生的虾、能飞的小黄鸭等,都让人感受到了愉悦。加上大量美丽的空镜头配合的文案,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心旷神怡。

最后说说商业植入。曾经美食综艺的常用植入法就是调味品、厨具的赞助,它们可以出现在节目中成为节目的一部分,只不过这样的商业植入稍显生硬。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美食节目的商业性在发掘上其实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衍生品的发布上,例如赞助品类可以扩展到与美食相关的服务平台;菜谱可以同步在线下厨房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发布等等。《拜托了冰箱》就是如此。

越有硬伤越要向上,

美食综艺的进步空间还很大

目前中国美食综艺最被人诟病的是美食、人物、故事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节目满足了受众的八卦心、社交分享等需求的时候,却将美食遗忘。即使是目前口碑不错的《中餐厅》《拜托了冰箱》等,也在展现张亮的厨艺之后转向了黄晓明与赵薇经营理念的碰撞,也在“冰箱”之后更多的聊起了家长里短。

这是美食综艺需要解决的难题,否则在不断的质疑声中节目能否继续必然将被打上大大的问号。在这里不妨看看外国的一些经典案例:

除了“美食+旅游”“美食+故事”,“美食+萌娃”也是一种尝试。例如美国美食频道Food Network推出了《Kids Baking Championship》;美国FYI策划了一系列以萌娃为中心的美食节目《Stove Tots》和《Man vs. Child》。是的,当“美食+竞技”有点腻了的时候,如果将主角换成天马行空的小厨神,他们会不会带来全新的感觉?

其次是将美食与文化进行有效的连接,通过制作美食、吃美食了解许多风土人情。比如《料理东西军》就是在美食之外让人见识到日式专一;《安东尼·波登:未知之旅》想要展示的也不仅仅是各地美食,更有浓厚的风土人情。

所以说中国美食综艺的上升空间还很大。目前,美食综艺主要集中在对于做菜的人、吃菜的人的刻画,却忘记了食物本身其实就是能有千万种故事的载体。笔者认为,美食既可以是个人梦想,情感纽带,还可以是文化符号、生活方式,甚至时代缩影,所以节目不妨认真的了解“美食”,再去进行人物的叙事。

其次,对于一档节目而言,如果只有美食也不能吸引受众,毕竟这并不是一本美食杂志。因此,在这里需要提高的还是讲故事的能力。如果说美食是原料,那么对于节目而言,它也许还需要游戏、明星、竞赛等元素作为佐料加入其中。否则也不能说是一档有色有位的美食节目。

因此,对于美食综艺而言,它的诗与远方应该是:有恰当的内涵延伸、有故事化的叙事表达、有灵活的商业开发空间。

对胃且对心,美食综艺加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