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新闻 >国内

云南镇雄滇龙生态:我们超传统数倍效率快速成长

发布时间:2015-05-20 11:10  来源:汇视网   编辑:admin  阅读量:18259   

  中国网中国视窗讯(记者 任正丽 刘可)专访云南镇雄滇龙生态科技总经理高云:时间如白驹过隙,自2014年十月回到镇雄起,半年过去了,到2015年3月10日止,滇龙的兄弟们一共完成了1300多亩山地的种植任务,且超越了所有的人的期望。

  “我想象不到你们居然能够这么快就把树苗都种下去了,去年我来到镇雄是因为托不下面子,那时候你们只有两个人,也只是说过来考察。这一次我是被你们的精神感动而来,我原以为,你们考察之后,要筹备,融资,组建团队,注册公司,流转土地,打坑,种树,解决技术问题等等一系列下来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把树种下去,没想到,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几个月,你们不但把树下去,而且居然这么标准,规范,成活率达到95%以上,这是一个奇迹!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规范和高效的团队”。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4月18日来看过我们的基地之后如此评价。

  1300多亩山地说起来有多少,可能很多人不太能够想象,平地看起来不起眼,然而,山地足有9座山,且都是最高海拔达到2000米的高山,因为土地多年撂荒,没有像样的上山的路,地里都是没过人头的荒草,虽然经过几代人开荒出来的山地看起来像梯田,但是每一块地的宽度窄的只有几十公分,像样一点的也不过四五米而已,且数量极少,越是往山上,地块越窄,操作难度也越大。围着9座山走一圈需要整整一天,每一座山从山底到山顶步行需要2小时。每座山的倾斜坡度超过60度(其倾斜程度可参考60度角的等边三角形)。在这样的山地里作业,难度可想而知。

  自然环境恶劣只是一方面,工作量大才是最大的挑战,1300多亩地,按照种植标准,需要挖坑13万3千个。以每个坑50厘米直径,40厘米深度计算,需要两个工人耗时6分钟左右才能达到要求。一个小时在理论上没有停下休息的情况下才能挖十个左右,一天八小时可以挖80个,人均40个,但是工人不可能不休息,实际情况人均最多20个。要实现3月10日之前把这13万个坑挖出来,且种下13万株苗,按照每个基地50个工人,需要无休止的干五个月才能把坑挖出来,到那时已是将近六月。错过最佳种植季节,我们就要再等一年,无论如何,我们等不起。

  经过大量的技术咨询以及密集的出差市场考察之后,我们决定采用两人操作的地钻种植机,一方面山地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另一方面效率也是我们必须要保证的,因此采用高效的机械化作业是必然选择。此机器不仅高效,一分钟可完成一个标准树坑,而且重量仅15公斤,两人操作没有难度,大大节省人力。使用机械作业之后,每一天的人均挖坑数量达到100个以上。是采用人工作业的5倍以上,终于经过滇龙所有团队两个月的艰苦奋斗后,2月底,我们顺利将所有树坑打完。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在机器上的投入将会增加一大笔钱。在坡度如此大的山地上实现机械化作业,在镇雄我们是第一家,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下宝贵的经验,同时这也是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的体现。

  有了高效的机械作为技术保障之后,工人的操作与实践是我们工作中另一大难题,所有的工作人员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机器,大家刚开始操作的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野蛮操作,因此在刚开始工作的一个星期,机器大量出现故障,山上机器二十几台,技术人员每天往返于各个小组之间维修机器,最高记录时,山上山下要往返二十几次。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一方面技术人员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都承担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对机器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经过大家认真的讨论之后,决定暂停所有的山上作业,工作人员全部到公司进行机器原理学习,掌握简单故障排除方法,机器操作规范方面的培训,除了由技术人员现场将机器拆开后讲解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之外,还让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亲自过来将机器拆装一遍,直到所有人都了解了机器构造,并且都能按照标准操作机器为止,在培训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大多数以前都是农民,文化层次低,很多专业术语需要技术人员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他们才能理解,经过三天的不断培训以及拆装机器之后,所有工作人员的操作都能达到标准,公司最后要求他们,以后机器的小故障必须由每个小组的使用者自行排除,至此,野蛮操作的现象才得以彻底解决,机器故障率也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在机器的操作问题以及故障排除问题解决之后,打坑数量以及工作效率都上来了,机器问题也少了很多,但是不合格的的树坑数量也多,有一次,我上山查看工作情况,发现有的树坑只有十几公分甚至几公分的深度,这离我们要求的每个树坑深度必须达到40公分相去甚远,而且这样的树坑数量庞大,另外还发现由于实行数量的考核制度,因此在一部分地块松软的地方,工作人员有意增加树坑的密度,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每天的打坑数量,这与我们要求的株行距也相差很多,发现问题的当天,我们就立即组织工人开会,果不其然,原因出现在工人身,树坑浅的地方,是因为地块相对较硬,要达到标准深度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更多,树坑密而多的地方就是因为地块松软,省力省时,数量还大,这样在考核中他们就占了优势。

  这是表象,表面的行为之下是工人心理上的驱动使然,原因在于工人责任心的缺乏,总认为是在帮老板干活,因此能省事就省事,能糊弄就糊弄,没有一丁点主人翁意识,这也是绝大数的企业都必然会遇到的通病,也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便是对症下药,没有主人翁意识在于,他们总觉得所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没有责任心,在于企业的培训不够。因此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我们便召集所有的小组长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由基地主管每天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讲解企业价值观,对实事求是,团队奉献,艰苦奋斗,持续不断学习,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具体做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能够做到进行耐心的解释,并具体解释他们做的工作将来对生态的益处,同时结合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多数的工人都是基地附近的村民,他们深受缺水对生活方方面面带来的不方便所折磨,改善生态,绿化了山,山上有树就有水,这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现在企业负担着所有的成本,将来最大的受益者是他们,经过半个多月,每天不间断的培训之后,在工人的主观意识上有了质的改变。工作中糊弄心理只在个别人员身上出现,另外,公司让所有人将之前的不合格的树坑全部返工,该加深的加深,该填埋的填埋,该重新再打的重新再打,全部返工结束之后,又召集所有的工人开会,这一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对,返工的滋味不好受,全体人员自此之后没有出现不合格的现象,哪怕机器到不了的地方,人工挖的树坑也都是标准形状。整个过程下来,大概花费了二十天左右,公司虽然付出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之后工作效率以及合格率都是超乎预期的好。一个多月的时间,打出将近十万个树坑。

  树坑挖完之后,种树成了我们3月重要的事情,树苗自出土起,十天内如果不能按要求种植完成,那么干枯的比例就会非常大,种下之后的成活率也无法保证,十几万棵树,要在一个星期之内全部种植完成,这对我们从来没有干过类似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虽然树坑是现成的,但是种树的流程要先回土,再放上树苗,然后继续回土,将树苗往上轻提以利于根系舒展,然后踩实,继续回土至与地表相平,盖上地膜,整个过程下来,也需要2-3分钟的时间,遇到的问题同打坑的时候一样,如此庞大的种植数量,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的团队成员虽然都来自于农村,但从小到大几乎都在是学校度过,因此根本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自二月中旬到二月底的半个月内,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事情,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相对较少的工作人员,保质保量的完成这十多万棵树苗的栽种,不仅要种下去,还要保证成活。每一个方案我们都亲自尝试,亲自试栽,但都不理想,单株树苗所花费的时间几乎都是固定的,需要2-3分钟,这让我们遇到了自公司成立以来最棘手的问题。直到二月26日,我们决定,按照传统的方案,两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天负责200株树苗的栽种,按照这个方案,我们要临时招聘200人的栽种队伍,这样理论上,每天我们可以完成2万株树苗的栽种,但是对于是否真的能够完成这个数量,栽种质量是否有保证,我们心中都没底。二月28日,我们召集已招聘的临时工人,培训他们栽种树苗的流程以及栽种质量要求,培训过程中,发现实际过来的工人只有100人左右,要达到每天2万株的栽种数量,估计已是不可能,但无论如何,工作要继续,硬着头皮将流程及标准要求讲完之后,其中一个工人过来跟我们说,他们想要6个人一个组,按照以往的工作要求,公司定下标准之后,不得随意变更小组人数,这一次,我没有立即否定他,我问他们为什么,他说他们想分工,我恍然大悟,在听他说完之后,我连夜召集管理人员开会讨论,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流水线的思维来做农业,谁说种地就一定要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我之前做过工厂,就此决定,我们大胆的试一下,让农业也工业化,流程化,标准化。第二天3月1号,又召集所有栽树的工人,跟他们重新分组,同时分工,按照工业化的做法,将土地也变成流水线,将每一个步骤流程化,标准化,让分工专业化。3月2日,正式栽树,一直到3月10日,七天,树苗全部栽种完毕,我们统计发现,效率最高的一个小组,每日的人均栽种数量居然达到252株,100人的队伍,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我们原本以为需要200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其间酸甜苦辣,感人肺腑的事情每天上演,工人中有个老人,其实年龄很大,他弯腰盖地膜已经非常困难,每次弯下身去,又伸直腰的过程像是受一次刑,能听到他哀鸣的声音,管理人员听在耳里,痛在心里,每次听他们描述当时情景,我亦心酸,眼眶湿润,我们多次建议他不要再干,但是他非常坚持,正月的上午七点天还没有全部亮,每天他第一个到达苗木假植场,第一个领着苗木上山,也许他真的需要这一份收入,也许这一份七天临时工的收入已经等于他一年所领取的低保,最后我们留下他,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工资按实给他结算。

  云南的正月气温很低,种树的那几天,我们的管理人员全员出动,每天要数清楚每一个小组的栽种数量,还要检查栽种的质量,每个管理人员上午七点半上山,几乎每天都要在朦朦细雨中呆十三个小时,等工人都下班了,他们还要继续清点数量,为的是不会让工人的付出出现偏差,每一个棵苗都经付给他们工资,要检查质量,为的是不会让公司的付出白白浪费,每一棵树苗都是从山东空运过来,也是我们的管理人员一包包从机场货场扛上运往基地的大车,每一棵树苗也都是我们的希望,更是当地缺水百姓的希望!

  山高路陡,上下一次山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因此每天管理人员自己也是用保温饭盒带着饭上山当做午餐,3月6号,天气很冷,山上同样的绵绵细雨,我们一个管理人员,拿出饭盒,结果手被冻僵饭盒里的饭整块全部掉在地上,白花花的米饭掉在满是杂草的山上,显得那么刺眼,那么不合谐,抛掉不吃的话,中午就得饿肚子,大家上山都只带了自己的份量,没有办法,他只能把饭从地上捡起来,慢慢挑出里面的杂草与泥沙,将剩下的吃掉。每每想到此情此景,我亦酸楚无限,男儿之泪总在眼眶打转。

  正是因为所有团队成员的无私奉献与付出,尽管经历千难万难,我们也不改初衷,誓要荒山披绿装。每一个滇龙的成员,这半年的时间内,每一天都在践行着我们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每一天,我们都秉承着“科技兴农,与民共富”使命,立志“做一家做受人尊敬的企业”。在我们前行的路上,还会有荆棘,还会有泪水,但我们依然还是会创造属于每一个不同阶段的奇迹!

  滇龙人,都是好男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云南,传统,生态